来源:湖北日报 2018 年12 月15 日 第 007 版
作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路洪卫
深化产教融合,不是简单地深化教育改革以适应现有产业发展需求,不仅需要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迫切需要深化产业需求侧改革,关键在于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侧同时发力,以人才成长为主线,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抓好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全面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新格局,是新时代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重在抓好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一、“三个第一”重要论述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根本遵循
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第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让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反复强调自主创新、铸国之重器的重要性。2018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反复强调:“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2018 年 5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学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
深化产教融合,必须以“三个第一”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大学作为创新的领跑者,在变革中不断融入产业中,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铸国之重器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我们党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着眼于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化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发展大格局,这是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我省切实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创新要素全方位融合,对于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高质量产业集群是让第一资源激发第一动力的重要平台
深化产教融合,核心在于解决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矛盾。而两者存在着各自的“路径依赖”,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都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但由于惯性所致,两者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多年来,就业市场呈现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围城困境”。一方面在于教育链和创新链衔接不够,造成教育链所培养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不够。据人力资源市场调查,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中,“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占 21%;另一方面在于产业链和创新链衔接不够,产业链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够。我省多个市州存在“出人才,但留不住人才”现象。深化产教融合,不是简单地深化教育改革以适应现有产业发展需求,不仅需要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迫切需要深化产业需求侧改革,关键在于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侧同时发力,以人才成长为主线,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抓好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全面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高质量产业集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让第一资源激发第一动力的重要平台,是高校与产业界共同推进知识创造、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载体。而德国的北部生命科学集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集群由汉堡与石荷州共同成立,网罗了该地区约 470 家医疗、生物和医药技术企业,5 所开设了生命科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和 3 所应用科学大学,150 多家医院,还有其他聚焦生命科学的科学联合会、专业科技园区及孵化器等。目前我省培育发展的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103 个,下一步,我省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存储器、新型显示、网络安全、地球空间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应将高等学校纳入产业集群规划,围绕支柱产业的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和不同高校院所的优势专业,通过“企业重点项目+高校院所优势专业”的合作模式,集中攻克一批主导产业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数字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是我省工业“3121 工程”的核心之一,围绕产业集群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我省大型企业与高校协同主导,发挥互补优势,共建数字基础设施,各行各业的精英企业就可以搭“顺风车”,集中精力做各自最擅长的业务,从而保持“隐形冠军”的地位。
三、让高校真正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
当今,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鲜明特点是,从科技创新到产业革命的路径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这给新时期下教育变革、产业升级以及两者间如何互动,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我省作为科教大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应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通过“双一流”建设打造具有国际辐射力的“科学灯塔”,通过应用型高校建设将灯塔效应的辐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
一是强化“双一流”的重大原始创新能力。中兴事件让我们认识到,新中国建国近 70 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省“双一流”建设,重在激发重大创新能力,以学科和重大科研问题为导向, 打破院校机构和学科交叉的壁垒,针对我省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聚焦在光电子及存储芯片、航空航天及空间信息应用等重点领域,促进跨学科、跨部门的深度合作。在光电子及存储芯片领域,国家已经在武汉布点了总投资 240 亿美元的长江(国家)存储器项目,承载着为信息光电子产业提供“中国芯”的国家使命。在航空航天及空间信息应用领域, 武汉是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核心研发基地,随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武汉正向中国航天“第三极”迈进,荆门是全国五大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之一。站在国家创新发展大局的高度,以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作为我省“双一流”建设的首要任务,努力申报国家“珠峰计划”前沿科学中心, 撬动一流研究平台、一流研究团队、一流人才培养等建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力争在更多重大创新领域实现由“跟跑”转为“并跑”“领跑”。
二是推进应用型高校和产业转型升级无缝对接。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推动我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进一步发挥应用型联盟的平台和纽带作用,不断丰富联盟的活动与内涵,交流推广各高校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各高校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紧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目标优化学科设置,与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使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向而行、贴得更紧,在专注的领域内瞄准世界前沿、强化技术攻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针对我省“两副”“多极”高质量发展的高等院校短板,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换代,深化推动我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促进应用型高校资源下沉到中等城市和产业聚集区,扎根湖北大地办教育、办大学,开展教学培训、人才培养、产学研转化等,促进我省科教优势在“两副”“多极”落地,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将灯塔效应的辐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加快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