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助推新工科人才培养

发布者:产教融合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11-07浏览次数:10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实践途径,也是高等院校得以有序发展、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近五年来,我校信息工程学院与中软国际集团在资源共享、课程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融、技术共研等方面与企业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取得了双赢效果。我院也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高品质就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产教融合助力一流专业建设

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围绕我校新工科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要求,我院与合作企业密切协同,重点关注以下四个关键环节:1)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产业对象,细化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认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人才职业定位,体现行业具体岗位需求,持续优化培养目标。2)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立根培养目标,持续迭代改进毕业要求,强化专业相关的关键核心能力掌握程度,特别注重增加非技术类毕业要求(如团队合作、持续发展、创新等能力)的支撑力度,明确培养目标与学生能力的紧密对接关系。3)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改进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标准,设计并实践“开课准备、教学过程、期末考核、课程评价和达成度”等课程环节及持续改进循环,推进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形成对学生能力有效支撑的课程体系。4)实践教学的持续改进。深化产教融合,持续建设协同育人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健全师资队伍,强化过程监控和目标达成评价,强健学生能力的践行根基。

近年来我院专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工智能新专业获批招生;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级优势学科群获批,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二、产教融合助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基于5R+6D的人才培养理念5R即: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工作机会6D即:编码能力、创新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理论应用、职业素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同学们“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标企业及行业用人标准。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近几年来,校企双方共同打造了学生从大一认知实习、大二课程设计、大三中期实训、大四毕业设计全链条的实习实训体系。“学、研、训、产”联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出体系化、可持续、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经济业态下新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2022年我院入选全国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基地”建设。



 三、产教融合助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教师进企业、能工巧匠进校园”的校企师资互兼互聘机制,打通了校企师资“双向流动、双向访问”通道。“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产出导向,对接技术发展确立专业方向,积极响应市场需求,以全面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企业专家与学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具体环节目标;制定可评估的课程(或实践环节)评价办法,强调对学生全面学习情况的评估及对毕业要求达成支撑的评估,形成制度化文件,促进专业教学综合改革;长期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总学生、家长、企业等各方对专业培养的意见,结合工程专业认证要求,持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学院在各教学环节中参与的企业教师达30余名,参与的课程达20余门。先后有20余名企业教师受聘为我院企业导师。共派出40名专任教师实践基地开展生产实践和学习培训。通过培训提能力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深厚的“双师型教师”我院和合作企业联合申报并获批的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项目《“新工科”背景下IT类专业多层次教师培训体系探索与实践》也顺利结题。

 四、产教融合助力就业质量提升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我院学生普遍采用双导师制度,企业导师从大一就开始进行指导,通过和学生长期的一对一沟通,对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作出诊断,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在大四就业前形成人物成长画像。对标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从建简历制作、面试能力提升以及求职心理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和个性化交叉引导。充分利用企业生态资源,开展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帮助学生找到心仪岗位。近年来,随着高水平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访企拓岗”力度的加强,建设高质量就业单位人才库、高质量实习促进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我院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比例不断提高。我院和合作企业也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标题80

标题81

标题82

标题83